塑料食品安全防线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收紧!2025年7月,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修订稿浩鼎中心,全面禁用五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并将双酚A的特定迁移限量从0.6mg/kg大幅下调至0.05mg/kg,收紧了12倍。
不符合新标准的产品将面临直接下架的命运。这一变化标志着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进入全新阶段,全球塑料食品安全防线正在系统性升级。
1 增塑剂禁令的核心目标
本次中国标准修订中,最引人注目的措施是全面禁用五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被列入“黑名单”的增塑剂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行业内被称为“增塑剂”,普遍应用于PVC、橡胶、涂料和黏合剂等食品接触材料中,用于增加塑料的柔韧性和延展性。
展开剩余83%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危害早已被科学界记录在案。它们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可模拟人体激素作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异常、儿童发育障碍甚至增加癌症风险。
尤其当接触高温或油脂食品时,这些物质更容易从包装材料中溶出并进入食物链。
除邻苯类增塑剂外,标准修订还删除了401种已无使用必要或纳入其他标准管理的物质,包括219种黏合剂添加剂、105种涂料和涂层添加剂等。
这一大规模清理行动旨在消除标准中的冗余要求,将监管重点聚焦于真正的高风险物质。
2 双酚A:监管风暴眼
在本次标准修订中,双酚A(BPA)成为另一个重点管控对象。其特定迁移限量(SML)从现行的0.6mg/kg直接降至0.05mg/kg,这一调整幅度之大在食品接触材料监管史上罕见。
双酚A广泛应用于塑料瓶、金属罐内涂层、食品容器和厨房用品中。它能赋予塑料制品良好的透明度和耐冲击性浩鼎中心,特别适合制造需要反复使用的食品容器。
科学界对双酚A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其内分泌干扰效应上。研究表明,即使是极低剂量的双酚A暴露,也可能干扰人体正常激素功能,导致生殖健康问题、儿童发育异常,甚至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
2023年4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的科学评估结果震惊全球:将双酚A的每日耐受摄入量(TDI)从2015年的4μg/kg体重下调至0.2ng/kg体重,降幅高达2万倍。
专家直言:“饮食中接触双酚A是不安全的”。这一结论直接推动了全球监管风暴的来临。
3 国际禁令版图
在双酚A管控方面,欧盟已走在前列。2024年12月31日,欧盟官方公报发布(EU)2024/3190号法规,全面禁止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使用双酚A及其盐类、类似物。
该禁令于2025年1月20日正式生效,覆盖黏合剂、橡胶、塑料、油墨、硅胶、清漆和涂料等多种材料79。
欧盟禁令实施路径考虑了行业转型的现实困难:
一次性食品接触制品可继续销售至2026年7月20日(部分特殊产品延至2028年1月20日) 重复使用制品首次投放市场可延至2026年7月20日,库存销售期最长延至2029年1月20日 专业食品设备的过渡期更延至2028年1月20日37禁令甚至波及塑料回收产业:使用双酚A制造的塑料材料(如聚碳酸酯)将不能再进行回收利用4。这表明欧盟决心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消除双酚A暴露风险。
中国虽未完全禁用双酚A,但0.05mg/kg的新限量已与欧盟原限量持平,且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国的现行要求4。这种监管趋同现象正推动全球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标准走向统一。
4 产业转型阵痛
新规下的企业面临三重挑战:配方调整、产线改造与检测升级。以使用双酚A的产品为例,企业必须彻底评估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最终产品的迁移量符合0.05 mg/kg的严苛要求。
寻找安全可靠的替代品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行业探索方向包括:
传统材料替代:在塑料制品中用PET、HDPE、PP等材料替代聚碳酸酯(PC) 生物基创新:南亚塑胶与台湾三井化学合作开发生物基双酚A,通过ISCC PLUS认证体系生产生物基聚碳酸酯 天然替代品突破:意大利巴里大学团队利用姜黄素成功合成生物基可再生聚碳酸酯姜黄素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炎、抗菌和抗癌特性,其化学结构与双酚A相似。研究人员通过两步法工艺,将双酚A聚碳酸酯解聚后与姜黄素衍生物重组,制得物理性能相当但安全性更高的新型聚合物。
不过,姜黄素聚碳酸酯目前面临生产成本高、着色明显等产业化障碍6。专家呼吁消费者、生产商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支持,推动“无酚”塑料时代的到来。
5 未来安全防线
随着全球监管趋严,食品接触材料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符合新标准的企业将获得市场优势,而无法适应者则面临产品下架风险。
新规还引入了金属元素限制,将锌元素限量调整为5 mg/kg,并首次规定铝元素限量为1 mg/kg。这些变化要求企业全面提升原材料纯度和生产工艺控制水平。
双酚类物质的监管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欧盟禁令已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其他有害双酚类物质作为替代品,除非获得特别授权。
欧洲食品安全局正在评估双酚S(BPS)等双酚A衍生物的风险,后续可能出台更严格的管控措施。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食品接触产品时应:
避免使用回收代码为7的塑料制品(可能含聚碳酸酯) 慎用透明硬质塑料婴儿奶瓶和水杯 避免将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炉加热 选择不锈钢或玻璃材质的食品容器这场席卷全球的“禁塑风暴”正迫使食品包装行业加速转型。南亚塑胶与台湾三井化学已联手开发生物基双酚A生产线,通过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 PLUS),用生物基丙酮生产环保型聚碳酸酯原料。
意大利巴里大学则探索从姜黄素中提取天然替代物,实验室中诞生的新型聚碳酸酯既保留了传统塑料的功能性,又避开了双酚A的健康陷阱。
包装安全防线的升级没有终点。随着科学认知深入浩鼎中心,监管利剑或将指向更多潜藏风险物质。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